- 新闻资讯
“去药店买药,一定要蹲下来!”近日,网友发微博称药店的便宜药、好药都放在最下面,放在醒目位置的药品都是高利润药品。药店工作人员主动向消费者推荐的药品,并不是最好、最合适的药品,而可能是利润最大、最贵的药品。对此,南昌某药品零售企业负责人给予否认,不过,业内人士则称“这是公开的秘密”。由于便宜药利润低,所以通常放在药架下面等不显眼的地方。
(据《江南都市报》)
“蹲下来”的是商家诚信
这条微博让药店的一个潜规则浮出水面。一时间,“买药蹲下去”成了网络热词。一些严肃媒体闻风而动,经过调查采访,确认了这条潜规则的存在。
对于药店这种做法,舆论是压倒性的批评态度,但也有观点对此稍有宽容,认为药店作为营利单位,有其逐利的本性,虽说在药品摆放上做了点文章,有忽悠甚至误导顾客之嫌,但这种不厚道却也无可厚非。药品进入药店,一般厂家都要出所谓的进店费,赞助高的药品自然摆放在醒目的位置。另外,促销费用高的药品,店员的积极性也高。这些都是药店经营中的基本原则或者说是常识。
当然,从另一个角度讲,这种“宽容”也许更有道理。药监局曾进行过一项调查,结果显示,有24.5%的居民选择“按以往经验”买药,而不是找医生开处方;还有20.7%的线下市民和35.2%的网友,都误认为“抗生素就等同于消炎药”……这组数据说明,许多人是医盲、药盲,到药店买药,靠他们自己的知识分清药品的好坏当然无从谈起。在这种情况下,要么凭医生的处方抓药,要么听信药店销售人员的说法。事实上,柜台最下面的虽说是利润低的药,但并不代表都是好药,而高利润的药也不一定不是好药。有学者评论道:所以,没有用药常识,即便你蹲下来,选购品牌药、便宜药,也照样不靠谱。
不过,虽说在商言商,药店有逐利的正当性,但其利不能与顾客的利益发生冲突,这条原则却是任何商家都不能越界的。药店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以某种方式摆放药品,但这样做的前提是不能侵犯顾客的公平选择权。比如,药架必须提供比较全面的用药选择范围,不能故意隐藏部分药品;如果顾客希望买到便宜的药,药品导购不能虚构一些所谓专业的说法,打消顾客的念头。
若深究的话,把摆药潜规则与诚信挂上钩,那问题就大了。人们常说,商场如战场,但实质上两者却有着一个显著的区别:战场胜负取决于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,而商场胜负却取决于敌我之外的第三方——顾客的选择。管理大师德鲁克说:“企业的目的在于创造顾客。”只有顾客才能为企业提供利润,只有顾客才是企业生存之本。在这个意义上,顾客的确是企业的上帝。企业要想存在和发展,应始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使命——努力为顾客提供他们想要的价值。然而现实中,许多企业却并不清楚这个使命,而是反其道而行,通过为顾客制造麻烦从他们身上获得自己想要的价值。跟药店的药品摆放理念一样,如今的超市也都信奉一种货架摆放营销学,故意把消费的必需品放在超市最里面,而把一些冲动性购买商品放在醒目的位置;而且货架经常调整,变换位置,为的就是让消费者产生“新鲜感”、“陌生感”,从而让他们在超市多停留,多消费。消费者的计划性购买被商家打破,转变为随机性购买、冲动性购买,他们的额外支出必然会增加,而这也就为商家带来更多的利润。然而,这种营销方式带来的利润只是暂时的,长期来看是极为有害的,因为顾客的不适应性会增加,来自计划外时间和金钱的压力将逐渐侵蚀顾客的忠诚。就像“买药蹲下去”的潜规则一样,这种营销伎俩一旦大白于天下,消费者就会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,他们将拂袖而去,另选他家。
说到底,“顾客是上帝”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,它的真理性会通过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方式呈现出来。在事关诚信方面,一丁点的滑头都别耍,要知道,上帝是万能的。
高价药放醒目位置无可厚非
药店毕竟是商业企业,不是公益机构,其经营的最大目的还是赚钱。为了多些利润,在药架布置上突出高价药,也无可厚非。就像超市,商品陈列摆放同样有学问。走货量大、品牌知名度高的商品一般都不会放在最外面,目的就是想影响顾客的购买选择,让他们多走几步,诱导其购买寻找所需物品时看到的其他商品。这是正常现象,无须上纲上线的批判。
而无论是店员、促销员或是饭店服务员,最积极推销的也都是提成较高的高价货,药店工作人员主动向消费者推荐利润最大、最贵的药品,而不是最好、最合适的药品,也是出自同一心理。
当然,药店有其特殊性。因为药不同于其他商品,是不能乱吃的。如果药店工作人员推销的药只是价格稍高,但仍是对症的药,药效也没太大不同,那这种推销还情有可原。可要是药不对症或是药效较差,那不仅有违职业道德,还可能闯下大祸,影响患者的治疗甚至致人伤亡。对此,药店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,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巡查,防止药店为了蝇头小利损害消费者利益。
当然,消费者也不要过分迷信“去买药、蹲下来”的“秘笈”。要知道便宜没好货,这话同样也适用于药品。不见得便宜药就一定是好药,高价药就一定是贵在回扣和提成上。品牌厂家生产的药肯定比不知名厂家的贵,要是反过来才不正常。买药除了要关注价格,最好还是先请教下医生,别自行用药,甚至专挑便宜药。药不对症或药效不足,都可能产生严重后果。
据11月1日的《重庆日报》报道,约五成城市病人都选择自我用药,但这样一来,也许非但不能治病,反而可能致病甚至致命。这一教训值得汲取。零售药店和医院药房营业时都有执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,市民到药店买药时,可以找佩戴执业药师上岗证的执业药师帮忙。如果担心执业药师推荐的都是高价药,不妨看看有没有同种药,对照一下药物含量、适用症,如果只是在价钱或生产厂家上有所差别,那换另一种也不会有太大问题。可别一味贪便宜,买错了药,那可就后悔莫及了。
呼唤管理“站起来”
“去药店买药,一定要蹲下来”,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个购药“秘笈”,因为价廉物美的药品都放在柜台最下面;而对于药店来说,却是一个经营“秘密”,因为他们知道人们不习惯蹲下身来买药,也不希望人们蹲下身来买药。可见,虽然“秘笈”与“秘密”仅一字之差,但其蕴含着的深意却是截然不同——“秘笈”是百姓应对“药品贵”的无奈之举,而“秘密”则是药店唯利是图的一种“行业规则”。
据卫生部调查显示,在城市中,有50%的应去医院就诊的病人未去就诊,而是在家中自我用药,其药当然来自于药店。众所周知,选择“自己治疗”的市民,主要是为了免去排队挂号看病的烦琐,节约看病时间和费用。殊不知,其实这样很危险,因为有些疾病症状看似相似,但由于个体差异不同,发病原因也许不同,自行用药很可能是乱下药,甚至产生死亡等严重后果。比如,重庆一位老人发现尿里面有很多泡沫,他怀疑自己得了糖尿病,就跑到药店去买了降糖药D860。按说明书要求,他每次吃饭前都吃2片,结果第二天午后即出现低血糖昏迷,险些丧命。
然而,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去药店买药后自行用药,不仅存在“吃错药”的风险,而且也难买到便宜药。这是因为,当前药品价格居高不下,不是生产成本偏高,厂家定价也水涨船高,而是几级经销商“心太黑”,唯利是图,见钱忘义,层层加价,造成药品价格普遍患上了“虚高症”,形成了药品价格“出厂低、销售高”的极大反差。再者,一些药品生产企业为了追求利益,放弃生产成本低的便宜药,造成医院和药店的便宜药奇缺。因此,即便是人们蹲下身来,也未必能够买到所必需的便宜药。
可见,消费者买药“蹲下来”,呼唤药物管理制度“站起来”更有必要。首先,国家要持续推进医改,在制度上,建立基本药物制度,即基本药物由国家招标,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,直接配送,减少中间环节;在价格上,在合理确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的基础上,统一制定零售价;在供应上,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,保障群众基本用药。同时,加强对药店等药品零售企业的监管,要求零售药店必须配备执业药师,并成为一项硬指标;执业药师像执业医生、护士一样,要经过全国统一考试,并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,对药品非常了解,指导市民正确地选购符合自己病症的药品。
做智慧的消费者
业内人士的这番忠告,想必让很多人都和笔者一样,发出一声“原来如此”的感叹。按照绝大多数消费者选购药品的习惯,一是听从药店工作人员的建议,他们推荐什么,我们就买什么;二是习惯性地注意那些放在柜台最外面、最上面的药。殊不知,药店的经营者,也正是利用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,往往把那些价格最贵或者是利润最高的药推荐给消费者,以获取更大的经营利润。
应该说,“蹲着买药”是一种朴素的民间智慧,其中既透露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“小窍门”、“小技巧”,同时也是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一种利益博弈。问题的关键是,如果没有一些了解内情的业内人士主动的曝光,老百姓何从知道这个“公开的秘密”呢?进一步说,即便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个“公开的秘密”,又能怎么样?万一商家也来个将计就计,把那些好药,便宜的药,都挪到柜台上面和外面来,消费者岂不是又再次中招了?
所以说,作为普通老百姓,为了让我们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一些,多掌握一些类似的生活小智慧是可以的,但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,显然不能靠这种“小智慧”。
一方面,需要商家在经营过程中多点诚信意识,多点对消费者的体恤和关怀。大多数来购买药品的,多少都有疾在身,需要购买药品祛除疾病,恢复健康,如果这时候商家还总想着怎么从他们身上多赚钱,甚至不惜采用诱导、欺瞒的手段,未免有失厚道,不够人性化。尤其是为了自身利益而卖那些价格又贵、疗效又差的药给消费者,耽误了病情,更是一种“罪过”。
另一方面,作为现代消费者,也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。具体到求医问药的事情上,不妨对药品知识多些认识和了解,不能盲目的追求新药或进口药,这种药往往价格虚高,但疗效却未必就好。消费者除了“蹲着买药”,其实还有一些基本常识值得掌握,比如不要轻易相信药店销售员的推荐,比如必要的时候可以到医院去咨询一下相关的医生等等。
如果说消费者“蹲着买药”是一种被逼出来的民间智慧的话,那么,消费者学会如何正确地买药,无疑就等于是掌握了双方博弈的主动权,既可以为自己节省资金,又可以真正做到对症“买”药,早日恢复身体健康。